close

一、量化基金介紹

1. 前言

隨著時代的變遷,投資的策略日新月異、層出不窮,各種基金的操作方法不斷的創新,將獲取報酬的理論透過各種操作手法付諸實行;從最初共同基金的概念出現迄今,經過許許多多的研究,各種不同的投資策略紛紛出現在如今的市場上,像是追蹤各種指數的ETF、類似衛星核心策略的增值型指數基金、避險基金、依據不同需求選擇標的的主題式基金以及近年來引起熱烈討論的數量化基金等。

量化基金,顧名思義就是以數量化投資做為策略的共同基金,據資料顯示,量化投資起初源自1970年代的美國,由一群數學家及科學家對原有的模型進行修正或開發出新的模型來解釋股價、報酬,而第一支量化基金則是誕生於1980年代由詹姆斯西蒙斯管理的大獎章基金,自19892006年間獲取平均38.5%的年報酬率。簡而言之,量化投資就是從市場上獲取的各種訊息,透過大量的運算,數據的解讀,將投資專家的意見、結果用一套模型表達出來,有效減少人為判斷所可能產生的失誤,強調紀律性投資,通過各種指標參數來篩選股票,持續優化投資組合,並使風險管理更為精準,而最純粹的量化投資便是完全遵照模型的結果進行標的篩選以及資產的配置,不加入任何人為主觀的意見。

2. 量化基金的市場需求

隨著投資觀念的普及使得投資人的要求不再只侷限在一味追求高報酬,過去基金經理人的主觀判斷漸漸的無法說服投資人接受高風險的投資,再加上量化投資策略日益成熟,能夠客觀的表達出風險與報酬的來源並加以控管,對於投資人來說,投資基金的報酬和風險不再只是文字上面的敘述,而是可以透過模型將期望風險及期望報酬預先試算出來,使投資人更容易了解。另一方面,量化基金主要是透過多空部位的操作來降低整體投組的風險以及與市場相關,也就是說不論市場情形好壞,都有獲利的可能,不過在投資的同時,會使用相應的指數來進行避險,因此在多頭的時期,可能表現不如市場,但在盤整或空頭的時候,有可能出現少跌或仍有正報酬的情形,也就是說,量化基金的主要特色就是使用計量模型操作減少人為判斷並與市場相關性低,能有較穩健的表現、抗跌跟漲,也比較適合現在穩健型投資者的需求。從報酬來源的角度出發,現今投資人投資基金所追求的報酬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追求市場的平均報酬(beta),另一類是追求超越市場的超額報酬(alpha),而這兩種需求透過量化投資的模型都能夠很輕易的滿足,並透過數字表達,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量化基金的市場將會日益擴大。 

3. 台灣現況

目前台灣的投信公司共計有39家,而量化投資技術的引入或開發尚未滲透進各個投信公司,大多投信公司仍然採用部份量化的指標配合其他分析方法諸如產業分析、基本面分析或總體景氣來進行選股的動作,少數投信公司有推出完全依照量化投資的概念進行選股的基金並透過各指標之間的關係得出最佳化的投資組合。但嚴格來說,台灣尚未出現純粹的量化基金,因為目前台灣投信公司旗下的量化基金都依然存在基金經理人(或團隊)對局勢的主觀判斷,有人會認為這樣才能讓基金的投資具有彈性,而非刻板的遵照模型結果投資,這就牽扯到另外一項取捨問題,究竟是模型失誤的風險高一點或是經理人主觀判斷的誤差風險高一點?當然,股票市場沒有絕對的結果,因此這個問題的答案並非唯一,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使得風險能夠降至最低,相信這是數量化基金未來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4. 台灣量化基金的產品

在台灣,一檔基金產品的出現大致包含了以下的步驟,首先是決定股票池的範圍,此部分通常是來自法規的限制、風險因素、或是各檔基金的訴求而決定,例如:有些資產在市場上的流動性可能嚴重不足,無法做為投資標的,否則會造成整個投資組合彈性過低或是出現被套牢的情形,這種現象即使是散戶也是會盡量避免,更何況是以此為專業的基金公司。股票池決定了之後,接著是選股的動作,這個步驟也是一檔積極主動型基金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而該如何決定就是取決於各檔基金或是投信公司的投資策略,在量化投資的概念下,這個步驟將如同前述所言,透過模型將大量的數據、資訊分析出各項指標,藉以來選擇該檔基金的投資標的,最後透過各股權種組合來決定風險性資產部位的投資組合,此部分大多是使用最佳化、最優化的過程計算各股權重,即透過各種不同的權重比例組合出最有效率、風險最低、報酬最高的投資組合。當然,這個過程是持續在進行的,每一期都會因為各項資訊的公佈,使得效率投資組合中的標的、權重有不同程度的變動。第三,若此檔基金是股債部位兼有的基金,像平衡型、組合型等等,還必須要決定固定收益部分的投資,何種債券、何處發行的債券,並同樣形成一個固定收益部位的投資組合。股債部位都決定的之後,最後就是要根據投資策略決定各種部位如何進行資產配置,這會因為不同的策略、時期、各種總體因素而會有不同的配置結果,以台灣而言,平衡型基金的股票部位大多是30%70%之間,確實的配置情形各檔基金都不甚相同,而目前市面上以量化的模組進行此步驟的基金也大多是使用「多因子的戰術資產配置模型(TAA)」或是「戰略資產配置模型」等量化的策略來進行資產配置。除卻了投資的部分,投信公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業就是為投資的部位進行避險,而避險亦有許多的方式,諸如動態避險之類,本篇文章中提到的量化基金,大多是先判斷未來市場的多空走向,再決定是否進行避險,差別只在於判斷市場走向的方法,有些是一般傳統的分析方法,有些是將其模組化,透過各面向的資訊輸入以模型得出判斷結果。

基金量化模型使用比較表(表一)將詳述分析量化標的基金在各步驟使用量化模組的情形,透過這幾檔基金的公開說明書中揭露的資訊進行比較,本篇研究對象主要著重在於台灣境內基金,其分類主要為「股票債券平衡型模組操作型」,並且投資地區只包含台灣市場的部分。

表一.jpg 

 

 撰文者: 陶運珍王紹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uantfinance 的頭像
    Quantfinance

    數量化投資月訊

    Quantfina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